2011年,我市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省科技厅正式签订三方共建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协议书,拉开了第一轮三方共建的序幕;2021年,三方又启动新一轮合作。过去十年成果丰硕,再度合作将更创辉煌。
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共建签约仪式。
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新一轮三方合作共建协议签约。
在第一轮共建中,三方协力,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凝聚培养了一支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皖江中心在环境气象、生物医学光学等领域建立了14个研发分中心;通过柔性引进、技术合作、联合攻关等多种方式,为我市凝聚和培养了一支逾300人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工程技术人员队伍。
合作共建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皖江中心紧密结合我市地方产业需求,持续导入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推深做实产学研合作,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先后入列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综合服务平台、省科研院所、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省人工智能平台服务商、省博士后工作站等10余个国家、省级平台。
成功实施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我市企业成功申报和组织实施了近50项纵向科技研发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高性能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开发和应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CO2等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等,为我市企业直接争取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进入实审及授权发明专利65项、授权实用新型35项、软件著作权25项。
推动开展了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先后与我市100多家企业开展了300余次专项对接活动,在装备制造、光学设计、仪器开发等领域签订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0余项,累计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3亿元。联合蓝盾光电子、富仕三佳、陆科光电等本地企业成功开发出PM2.5监测设备、激光云高仪、多组分烟气检测仪等80多项新产品并投入市场,仅此,目前每年为我市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5亿元。
招引培育了一批科技型公司。皖江中心依托中科院系统人才荟萃、成果厚硕的优势,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成功招引李会泉、白雪冬、谢晨波、王贻坤等一批中科院系统专家教授来铜创办科技型公司14家,培育出高新技术企业8家、规上企业4家、专精特新企业6家。上述企业2021年度实现销售收入15.25亿元、纳税总额1.2亿元。
产学研合作企业创业板上市。
十年的奋斗与积淀,为新一轮三方共建打下了坚实基础。2021年1月26日,皖江中心新一轮三方共建协议书签订仪式在合肥市蜀山区科学岛举行,标志着皖江中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工作推动的过程中,该中心坚持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新一轮三方共建向纵深发展。
改革完善皖江中心管理体制。共建三方成立了皖江中心新一轮三方共建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皖江中心发展规划、发展思路、重大工程建设、重大合作事项等,并协调解决皖江中心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研究皖江中心年度工作任务和阶段性工作目标,审核专项资金年度支持项目,制定实施绩效考核办法和定向激励措施等。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皖江中心新一轮三方共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通过了《皖江中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2021考核年度绩效目标考核评分细则》,对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工作绩效,推动皖江中心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团队在铜创新创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皖江中心制定了《皖江中心产业化项目立项及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皖江中心自有资金管理办法》等20多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内部管理水平。
研究提出了中科皖江公司股改思路。经皖江中心新一轮三方共建领导小组研究,采取皖江中心以可产业化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自有现金,铜陵建投公司、铜陵经开区管委会(大江集团)以皖江中心新物理空间的装修改造费用和若干年度租金作价入股,对中科皖江公司进行股份化改造,探索建立皖江中心企业化运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更好推动公司股份化、成果产业化、资产证券化。
安徽“双创汇”走进科学岛铜陵生物与农业专场活动。
新一轮共建以来,有第一轮共建打下的坚实基础,新一轮共建的不断开拓奋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研发平台建设,构建技术支撑服务体系。2021年以来,皖江中心先后获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省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行业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中试基地)等4个国家及省级平台,为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企业诊断共计45项。为助力企业订单增长,皖江中心在产品包装设计和拓宽营销渠道方面为企业对接相关专业团队提供一对一服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为企业提供法律援助、企业培训、对接投融资机构等服务。
建立人才团队服务专班机制,设立科研团队服务岗位,建立科技人才专家库,针对地方产业与企业需求对接专家资源,开展专家走访、专家咨询、专家评审、专家顾问等多方位专家服务工作。
服务中科院系统研究院在铜合作建设的省环境光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轨道交通关键部件工程研究中心等14个重点研发平台业务交流与项目合作;梳理蓝盾光电子、中车长江、赛福电子等9家重点单位对新平台建设需求。2022年8月,皖江中心联合文一三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批省集成电路封测设备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围绕我省集成电路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需求,通过集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突破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我省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发展。
去年10月,皖江中心与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产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等一系列举措,共同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易康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云能天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70余人。
推进重大科技研发项目,拓宽资金支持渠道。2021年以来,在环境气象、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方向新增各类技术研发项目60余项。皖江中心围绕重大技术与行业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基于近红外自体荧光的甲状旁腺术中识别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用高选择吸收膜技术研发”等项目分别获省科技重大专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铜陵揭榜挂帅项目立项。“基于北斗技术的区域精准气象监测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基于大数据的糖尿病无创检测设备及服务网络的研发与应用示范”“面向医疗服务机器人场景建模的语义级多模态环境感知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3个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室内自主机器人嵌入式VSLAM系统关键技术研究”1个省重点研发计划均顺利通过验收。对接普济圩现代农业集团和中国农机院,联合开展农业生产机械技术装备升级项目。
深化院地产学研合作,助企提升创新力。2021年以来,皖江中心面向我市企业收集技术难题、技术需求150余项,自主梳理、发布中科院系统科技成果130余项,组织产学研专项活动17次,重点对接服务企业100余家,实施产学研“一对一”精准对接企业29家,促进了产学研深度合作。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在装备制造、先进结构材料等领域签订了30余项产学研合作协议。作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地方科技创新的“桥头堡”,皖江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合作平台功能为我市企业牵线搭桥,积极对接合肥研究院,推动转化科技成果14项。
“招才引智”加快项目落地转化。2021年以来,从生态环境、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及先进材料四个方向收集拟落地铜陵工程化项目共计27项,其中有18个项目已通过皖江中心项目评审并已完成产业化项目立项。招引“新型LGS系列压电晶体产业化”“Mini LED新型显示智能化成套装备产业化”等9个项目团队,注册成立了安徽聚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晶胞鼎革视窗技术有限公司等9家科技型公司。目前皖江中心和中科院系统研究所人才团队以企业化运作落地项目31项,其中5个项目入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家、规上企业4家、专精特新企业3家。
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十周年科技成果展。
文/杨竹青 图/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
来源/铜陵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