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皖江地区首家中科院与地方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机构,铜陵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揭牌成立3年来,在铜陵市、省科技厅、中科院共建三方的支持下,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的发展宗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和技术支撑作用,推动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迸发的活力为地方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强化团队建设 汇聚创新智慧
推进创新,需要人才支撑。3年来,皖江中心按照“边建设、边发展、搭平台、出成绩”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铜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平台,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3年来,该中心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原则,积极探索人才柔性引进和应用新模式,以平台建设和研发项目为载体,采用专家咨询、科研项目申报、技术合作、共建研发平台以及短期技术服务等多种柔性手段,实现人才资源充分共享;先后设立环境与气象、生物医学光学、晶体材料、工业自动化、新能源、遥感应用检测、光纤传感和紫外激光应用8个工程化研发分中心,与铜陵企业共建了智能仪表、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公共消防安全3家工程技术中心,并获批建设省生物医学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经过3年的发展,皖江中心现有科技和管理人员65名,其中包括2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博士22人、硕士26人。皖江中心主任刘文清荣获2013年安徽省重大科技奖,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国理事入选2012年首批中组部“万人计划”,研究员戴松元获得2013年中国光伏奖,研究员刘勇和刘小勤分别被评为2013年和2014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这一切是人才工作新机制带来的成果。
3年来,中心注重加强自身建设,设立了中科创业天使投资基金,用于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探索建立灵活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新机制和人才、项目、资本、社会四位一体的市场运行新机制。吸引和鼓励科研团队以技术成果与铜陵市企业组建产业化实体或在铜陵自主创业。3年中,共吸引了8个科研创新团队在铜陵成立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业务,皖江中心创新创业平台功能不断得到增强。
扎根科研沃土 坚持创新驱动
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运作平台,引进了优秀的人才队伍,通过项目合作引进相关创新团队,皖江中心科研活动日渐活跃,创新氛围不断浓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加强。
3年来,皖江中心支持铜陵企业或联合科研院所申报了一批国家、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省部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其中申报的科技部2013年“863”专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研发与应用》、2013年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研制专项《高性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开发和应用》,为企业直接争取国家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项目成功实施后将为企业年新增产值2.5亿元,新增利税7000万元左右。
由生物医学光学科研团队自行出资成立的铜陵易康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首批获得天使基金扶持的自主创立企业,在糖尿病无创诊断和基因检测领域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关键技术,主导产品皮肤AGE荧光光谱仪在糖尿病无创快速检测及并发症风险评估中有着广泛应用。而另一家企业安徽火天晶体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近两年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00万元,预计2015年的晶体销售额将翻一番达到1000万左右。
据了解,皖江中心还牵头承担了创新试点省专项、科技攻关等项目,纵向项目总经费1500万元,同时承接了包括装备制造、光学设计及仪器开发、检测技术等领域26项企事业委托开发项目,横向经费累计达1200余万。
加快成果转化 服务经济发展
让技术变成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皖江中心建设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皖江中心工业自动化研发团队和铜陵富仕三佳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研发170T超宽引线框架自动封装系统,该设备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壁垒、填补了国内产品的市场空白,双方通力合作使得该新产品刚研发成功立即投入市场,并在短短8个月新增13套订单,为企业直接新增产值4500多万元。同时该研发团队也在和铜陵中置光源和山田三佳开展良好的技术合作。
3年来,皖江中心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难题攻关,帮助相关企业解决了包括PM2.5监测设备、能见度仪、引线框架自动封装等多种仪器设备的关键技术瓶颈。通过皖江中心不仅加深企业和研发单位的合作,同时争取形成行业辐射效应,促进铜陵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产业链的有效衔接,现已开展芯片封装、切割、测试、分选和贴片等技术领域的合作。针对铜陵产业需求,积极引进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检测研发团队,为铜陵企业解决纺织行业、工业现场在线检测等关键技术难题。皖江中心和铜陵企业现已开展了15项技术合作研发,直接研发投入将近1000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过2000万元,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60余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同时,中心通过政策宣传、激励措施和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吸引和鼓励科研团队带技术成果在铜陵创办科技型企业,现已吸引8个科研创新团队在铜陵成立科技型初创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实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皖江中心创新创业平台功能不断增强。未来,皖江中心将继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坚持合作项目来自企业的需求、成果交由市场检验、绩效通过第三方评估,既体现企业和市场对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又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综合平台优势,加强科技和经济紧密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地方创新发展做出贡献。本报记者 陆克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