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再过两天,江畔古铜都铜陵将迎来一大批尊贵的客人。“长三角(铜陵)高质量发展院士论坛暨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对接会”将在这座城市召开。
名为铜陵,“铜”在这个城市的地位可想而知。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铜陵有效克服了科教资源相对匮乏的重大难题,通过实施高效率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依靠铜、跳出铜、超越铜”的高质量发展。
“研之能”精准对接“产之需”
安徽陆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铜陵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孵化的一家公司。公司创始人刘根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研制的深度学习图像分类的贴片式LED高精密封装支架自动检测裁切设备,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学习性功能,解决了LED高精度支架生产过程中外观表面缺陷及不良品的识别和裁切问题。
“LED行业追求高品质和个性化需求,但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这样的检测设备。”刘根说,市场需求让他萌发了开发一款此类产品的想法。但缺少关键技术却成了拦路虎,当他得知皖江中心工业自动化分中心团队有此项技术研发能力时,立即通过市科技局联系了皖江中心,双方一拍即合,历时6个月攻关,今年3月,他们的第一台样机交付使用,获得客户好评。
皖江中心是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建设的科研成果工程化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平台,是铜陵诸多产学研平台当中的一个缩影。
“我们积极嫁接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分别与清华大学、中科大、合肥工大、武汉理工大等高校院所,采取多种模式在我市设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每年组织各类科技对接、推介活动60场以上,使高校‘研之能’与企业‘产之需’精准对接。”铜陵科技局产学研办负责人洪亮告诉记者。
校企协同,攻克“卡脖子”
“这是我们研制的180T大吨位高真空全自动封装系统,已经获得多项专利,产品已成功销售近百台,创造利润超亿元。”在机器轰鸣的文一三佳公司制造车间里,公司总经理丁宁告诉记者,他们与中科院共同攻关研发的这台设备,是国内第一家能与国外同类进口产品抗衡的半导体自动封装设备,产品一出即吸引了国外内客户的高度关注,为行业替代了昂贵的进口装备。“我们目前正与合肥工业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合作,着手开发集成电路塑封机器人集成系统、图像识别系统等,预计年内就能交付客户使用。”丁宁说。
在铜陵,大型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产业、企业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已为其高质量发展赢得了先机。
“依托大企业与高校院所的联合攻关,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近3年,为企业累计新增产值400多亿元,实现利税40多亿元。全市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其中3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铜陵科技局局长王所宝告诉记者。
打造成果转化“加油站”
铜陵松宝智能装备公司最早从纺机配件起家,为缓解纺织企业用工压力,2009年,公司开始研制环锭纺智能落纱机。受限于自身研发能力,公司向市科技局求助。市科技局通过深入了解调研,将此项目推荐给了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随即派出技术力量与公司展开协同攻关,通过一年多的研制,攻克了国内外自动落纱只能适应铝套管锭子等难题。2010年,松宝和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S9型环锭纺智能落纱机上市销售,开辟了全新细分市场,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成为备受市场青睐的智能落纱机。
“如今,环锭纺智能落纱机已经升级迭代到了第四代。”公司董事长阮远松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和德国宜世摩公司、瑞士LCA公司等合作,开发纺织智能机器人项目,目前已取得很大进展。“产学研合作为公司培养了稳定的研发团队,也提升了研发团队的管理能力,企业尝到了甜头。”阮远松说。
铜陵通过强力政策推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加油站”,一大批科技成果在铜陵实现了转化和产业化。最近3年,全市企业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300多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8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30多项。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左常睿
审核: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