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着力增强区域创新能力。设立了“铜陵市产学研办公室”,主要承担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市场和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职能,并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和服务四落实。在工作思路上,从“单个企业与高校院所点对点合作”向“依托政府、依靠行业的全面合作”转变,从“短期项目合作型”向“平台共建利益共享型”转变,从“企业自发组织”向“政、产、学、研协同推进”转变,将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招引、新兴产业培育等工作结合起来,围绕铜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汇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有效集聚创新资源。在市政府层面,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市校全面合作关系,并共建了合肥工业大学(铜陵)工程技术研究院、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等多家产学研实体平台。在行业层面,先后组建了循环经济、铜产业2个产学研合作联盟和铜基材料产业、凤丹产业、光电产业3个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企业层面,和全国各地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起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渠道。上海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8家高校在铜设立技术转移服务中心。铜陵有色、蓝盾光电子、六国化工等大中型企业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目前,全市已协同建成了院士工作站6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34个。
“产学研合作+项目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十二五”以来,组织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活动100多次,张文海、刘文清等30多位院士及600多位教授来铜开展项目合作和科研攻关,突破了一批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有一大批科技成果在铜陵实现了转化和产业化。通过产学研合作,全市企业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300多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8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30多项。“十二五”以来,全市企业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8项,有60%以上的奖项是我市与高校院所联合创新的技术成果。其中,铜陵有色控股公司稀贵金属分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的《复杂稀贵金属物料多元素梯级回收关键技术》等6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三年,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成功实施,为企业累计新增销售收入400多亿元,实现利税40多亿元。
“产学研合作+科技人才”,招引和培育创新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铜陵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铜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多措并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铜创新创业。依托皖江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等产学研平台,柔性引进了包括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名“万人计划”、“百人计划”在内的140名科研人才和19个研发创新团队,为企业培养科技人才60余人。通过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吸引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2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来铜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承接完成各类课题任务160多项。探索开展股权激励试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技术骨干的培养。大力度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014年以来招引团队30个,已注册公司23家,团队成员共12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44人,博士学位的 65人。共有7个团队顺利入列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总数在全省居第四位,获得省政府扶持资金5500万元。
“产学研合作+成长路线图”,培育科技型企业群体。积极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申请,引导企业逐步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我市的铜冠机械、松宝智能、耐科科技、洁雅生物、富仕三佳公司等一大批企业正是通过这样的成长路线图发展成为了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44家,形成了铜基新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先进装备制造等一批科技型企业群体,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年磨一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的产学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铜陵科技创新的特色和亮点。在推进铜陵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新征程中,铜陵的科技创新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产学研工作也将再次出发、再创佳绩。”市科技局局长陈家喜说。
产学研项目合作:企业自主创新的“加油站”
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积极与高校合作,大力引进人才……我市企业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逐渐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说是一家应产学研而成立的企业。”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徐合林说道。通过与中科院安光所建立技术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等产学研合作模式,确立了专家和企业固定的对接模式,既使企业技术难题在短期内得到破解,又有效推动了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徐合林介绍,近些年来,公司产学研合作硕果累累。2015年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的“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改变了我国部分环境气象监测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
冬瓜山铜矿是国内埋藏千米、坑采规模最大、开采条件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深井金属矿山,围绕深井金属矿床安全高效大规模开采的研究目标,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中南大学、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沙矿山研究院共9个产学研单位在冬瓜山铜矿开展了“复杂难采深部铜矿床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研究,进行了长达15年多学科、多专业、产学研联合攻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井金属矿床安全高效规模化开采理论和工艺技术,实现了冬瓜山铜矿规模化安全高效无废开采目标。
铜陵有色控股公司稀贵金属分公司依据丰富的稀贵金属生产、提取实践经验,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对复杂稀贵金属物料中的多种元素的提取回收进行科研攻关,取得了重大成果,可使金、银直收率达96%至97%,碲回收率达45%,硒回收率达95%以上,高出国际当前主流工艺4到12个百分点。《复杂稀贵金属物料多元素梯级回收关键技术》,对复杂原料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同时具备回收元素多、回收率高、成本低的显著优势,项目成果整体及部分关键技术已完成产业化,成功应用于铜陵有色、金川集团、祥光铜业等铜、铅冶炼企业,部分关键技术还在上海吴泾化工、中国石化北海分公司等企业获得了成功应用,近三年来,共新增产值131.7亿元,实现利税4.37亿元……
这些只是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产学研工作的一个缩影,该公司立足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与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六所院校建立校企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参加并巩固了与“有色重金属短流程节能冶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六个战略联盟的合作关系,实现了优势互补与技术信息资源共享。并且以技术难题、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与院校联合攻关,强化与国内30余所院校、企业的合作关系,与长沙矿山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合资、合智组建的“安徽省井下采掘无轨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开发了“YZ-40井下全液压掘进钻车研制”等井下无轨装备系列产品。此外, 该公司利用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进站开展研究工作。
产学研平台建设:区域创新能力的“助推器”
(与铜陵三佳山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BAG/QFN自动分选机。本报记者 刘敏)
2017年12月20日,在三佳山田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研发人员张固正在调试一台自动分选机。这台由该中心与三佳山田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自动分选机,能够自动分选芯片,而目前国内使用的的芯片分选机都需要进口。预计2018年6月份能够生产上市,将填补国内这项技术的空白,而且预计售价较进口设备要便宜30%以上。
城市转型,需要人才支撑;创新驱动,需要人才引领。市产学研办公室主任洪亮直言,“可铜陵没有工科院校,人才短缺可谓发展中的先天不足。如何做好‘引智’工作,需要推出政策吸引人才,做好服务留住人才,也需要打造平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这个由铜陵市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科技厅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也就应运而生。
该中心于2012年4月揭牌成立,是皖江地区首家中科院与地方合作的平台机构。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该中心深度融合到铜陵地方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蓝盾光电子、铜峰电子、三佳集团等30多家企业开展50多个产学研项目, 合作开发的PM2.5监测设备、激光气象雷达等产品为安徽蓝盾年新增销售收入约2.5亿, 170T超宽引线自动封装系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产品4年为铜陵富仕三佳机械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达2.1亿元。成立于2012年落户在中心内的铜陵易康达公司是我市首家生产高端医疗仪器设备的厂家,该公司研发的糖尿病风险评估系统、糖基化终产物无创检测系统、皮肤胆固醇无创检测仪、微流控实时荧光PCR仪等产品均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公司研制的糖尿病无创检测仪产品成为国内外唯一一个经过中国认证可用于糖尿病无创检测的设备,今年预计实现销售2000万元。 像这样的实例在皖江中心很多……
本着“边建设、边发展”的思路,皖江中心以支持地方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为己任,注重科研体系质量建设。建有包括与中科大创业园合作打造的国家级科友汇众创空间、安徽省生物医学光学仪器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气象探测装备工程技术中心等重要研发平台,先后获批安徽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综合服务平台。拥有包括院士、中科院“百人计划”在内的科研及管理人员110余名,引进研发创新团队13个,2名团队带头人获得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中心还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在内的31项国家、省部级等研发项目,联合我市企业争取各类研发项目经费6500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5000万元、带动就业人员400名、为企业年新增销售收入超5亿元。
2014年以来,我市先后组建的铜基新材料、凤丹、光电子元器件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等11所高校院所和70多家企业加盟。组建后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共申请专利327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8项,获得专利授权30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3项;牵头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8项,其中国家标准7项;年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6亿元,利润总额2.5亿元。
截至目前,我市获批的院士工作站已达6家,领衔建站的院士8人,“超高强度智能数控闪速炼铜技术研发”、“区域多水源复杂多金属共伴生硫化矿床露天地下同步错峰开采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环境、气象高端在线科学仪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系列项目研发取得重大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关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项6个,并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创新人才。
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的“梦工厂”
“在读博期间,我曾经在铜陵企业挂职两年,我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有深厚的感情,而且这里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我选择来到了铜陵,而且我还要招引更多的人才来这里。”1月10日,黄军同团队工作人员侯喜锋来到铜陵,开展项目研究工作。
2016年,黄军同团队与安徽牛山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新一代石墨烯基先进超低碳耐高温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项目,目前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我这次来铜陵主要是进行市场调研,并探讨建生产线等相关事宜。”对于新一代石墨烯基先进超低碳耐高温材料的前景,侯喜锋充满期待更充满信心,“这种材料主要用于耐火材料,多用于炼钢厂,而目前市面上使用的耐火材料碳元素含量大,生产成本高,而且使用时长有限,使用这种新型材料后不仅降低生产成本,物理化学性能也大大提高。”而对于原本以生产矿物材料为主的安徽牛山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而言,研发、生产这种新型材料也是一次转型的大胆尝试。
安徽泽攸科技有限公司连日来正在进行人员招聘工作,该公司由白雪冬团队和铜陵发展天使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共同出资成立,致力于亚纳米扫描探针技术的产业化,公司第一代产品已实现小批量生产。该公司正在开展的台式电子显微镜图纸设计工作已经结束,年后将组织人员进行开发,预计2018年年底能策划样机,力争2019年生产上市。据白雪冬团队成员、安徽泽攸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小龙介绍,“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显微镜对安装环境、操作都很讲究,台式显微镜生产上市后将基本改变这些难题,而且目前国内还不能生产台式显微镜,一旦生产上市将填补国内这项技术的空白。”
“今年我市又招引了10个团队,其中4个入列省级团队,较往年有了较大突破。”,市科技局副局长程怡介绍说。2014年以来,全市共洽谈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0个,已注册落户团队23个,其中有鲁希华、高维林、吕金虎、白雪冬、谢晨波、黄军同、严锋7个团队入选安徽省省级团队。从团队项目所处的行业情况来看,主要分布在铜基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互联网+”等领域,契合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所落户的县区贴合度较好。团队成员达130多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于国内一流名校,并拥有海外留学、国外工作经历。团队领军人物中有多人属于中组部“万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重点引进的人才,在所属领域具有较高学术知名度及成就。团队创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达产后可年新增产值120多亿元、利税20亿元。高维林团队和铜陵有色集团共同创办的铜陵高铜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C7025铜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进入量产,近期该公司又研发成功研发出C7025超薄带材产品,其中0.07mm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薄的该类产品,主要满足下一代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核心部件需求。
铜陵日报